第六届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网文作品——《我求学之路上的这十年》

李彬玮 2022-08-11

想起小时候打着手电筒上学的日子,那时候冬天亮得特别晚,为了上学不迟到,就要起得特别早,然后打着手电筒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要是遇到下雨的话,鞋子和裤子上基本上都是稀泥。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害怕的不是上学,而是去上学和回家那段难走的土路。后来家家户户都通了水泥路,离镇上不远的地方还装了路灯,我们终于可以轻轻松松地去上学了。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2013年,那年我正好念六年级。为什么我记得这么清楚呢?因为那一年开始,我们每天中午都会领到一张3元的营养餐券,然后我们自己再加上一两块钱就可以在学校的食堂吃上一顿午饭。以前都是我们自己用饭盒装好米,然后加一些咸菜或者肉在里面,到学校就放到一个班的大铁框里,学校会将这些饭盒集中放在一个大蒸箱里面,然后下面开始烧c火把它们蒸熟,等到中午放学的时候再一个班一个班的去领。

后来上初中了,餐券增加到了4元。学校破旧长木凳与长木桌,也换成了金属的崭新的单人课桌,每个班也开始有了自己的图书柜。我记得当时我们班总共分了一百三十多本书,每个同学每周可以借两本书,我们看完了就互换着看。对于我们农村的孩子来说,这些书简直就是珍宝,是打开新世界的钥匙。因为我们从小能接触到的课外图书太少了。我还能想得起来,我借的第一本书是《大清帝国》。  

去县城念高中后,我第一次接触电脑是在信息技术课上,当时的我好像什么世面都没有见识过,好在老师和同学们都对我特别好。那时候家里条件不好,学校专门为我申请了助学金,我第一次领到了国家2900元的助学金。就这样在国家和学校的帮助下,我念完了高中。

2020年10月我到泸州念书时,父母仍旧赋闲在家。而此时疫情已经快一年了,父母还在四处联系下一打工的地方,便没有多余的精力来送我上学。我第一次出远门是自己只身一人拖着行李箱来泸州上大学。我还记得记者采访疫情纪录片的导演竹内亮说的话,记者问他说:“中国人民抗疫的坚定决心对于现在的人来说已经是很熟悉了,为什么还要用视频记录呢?”竹内亮说:其实世界对中国都不是很了解,其他国家对中国也是充满了很多误解和偏见。他直白地告诉访谈人员,世界对中国的印象也没有那么好,在电视上关于中国的报道都是负面的。所以导致很多没来过中国的人,对中国的印象就停留在报道中的样子。

疫情面前,我们有一支在关键时刻能“冲得上、顶得住、赢得稳”的党员先锋模范队伍。他们凭着对革命事业的无限热爱,对人民的深厚感情,用出色的抗疫行动将广大群众牢牢地团结在党组织周围,筑起了一道牢不可破的红色抗疫防线。中国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出色的抗疫成果,完全离不开党中央“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抗疫方针和策略。

在大学里面我见到的、学到的也越来越多。记得大学第一堂思政课,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一首诗:“浪迹江湖忆旧游,故人生死各千秋,已摈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然后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这首诗是我们的老校长(恽代英)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写下的,你们这些娃娃长大以后就会知道他的伟大了……”课上我去找了老师,他说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能在这样一座有着百年底蕴的老校里教书育人,对他来说也是一种信仰的传承。

后来老师给我推荐了一些恽代英的书籍,我清楚的记得,他说:“恽代英作为我们学校曾经的校长,我们有理由去弘扬我们学校的红色历史和光辉岁月。我们学校拥有这么多革命先烈,朱德、恽代英、吴玉章这些人都是我们川南师范学校出去的伟人,在我们川南乃至中国都留下来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们有理由、更有使命去挖掘他们的故事。”

在泸州念书的这两年里,我深深地被泸州千年历史所形成的“酒”文化精神所吸引,在千年的沉淀中,白酒成为不断激励几代泸州人为国家经济发展呕心沥血、团结拼搏的不竭动力。同时,红色基因也深深烙进了这座城市英雄的魂。一个个成绩的背后是一代代泸州人敢想敢干、勇于创新的缩影,他们凝聚奋斗力量,奋勇前进。正是这些可爱可敬的泸州人,共同筑起了酒城的脊梁。

在时代变革的淬炼下,新时期的泸州人在艰苦奋进的征途上凝心聚力,彰显着泸州人敢打硬仗、与时俱进的风貌。坚持“把一切献给党和人民”的信仰,秉承“重民、富民”的目标,坚守“务实,兴泸”的信念,展现了泸州人自强坚韧、艰苦奋斗的精神。这些精神共同映照着酒城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愿景而拼搏奋斗的“醉美”身影。

对于如今我来说:“从南充的小农村到县城,再到酒城泸州求学的两年。我的每一步都走的很慢,但我相信只有知识才能改变我的生活和命运,所以我义无反顾地学习,我要用我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来回报我的国家,不负党和国家对我的培养。”此刻,我对未来充满信心。正如方志敏的文章所写到的一样:“朋友,我相信,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

在大学里面,学费不够可以通过助学贷款来解决,生活费也可以通过在学校提供的勤工俭学岗位来解决,现在的我再也不用为念书的钱不够而发愁了。现在我也经常会想起国家资助中心的那句话:“你只管拿着录取通知书到学校,剩下的国家管,我们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要是放到几十年前的话,这些是不敢想象的,因为在我父母那一辈,他们就是因为没钱上不了学才开始辍学打工的。

我读书的这十年也是新中国发展最快的十年。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指引下,我们当代青年接过历史的接力棒起跑、冲刺。向着目标奔跑的国家,尽是青春的模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赛,每一代人都要竭力跑出好成绩。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让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的奉献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不辜负党的期望、人民期待、民族重托,不辜负我们这个伟大时代!

现在回望我这十多年的读书生涯,国家乡村教育条件明显改善。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大山再也挡不住我们求学的脚步。孩子们不用再为吃不饱穿不暖,没钱上学而苦恼了,走到哪里都会为自己出生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而感到自豪。就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一样:“你们这一代,应该说,是民族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最强的一代,因为你们生长、生活过来,看到的就是一个欣欣向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茁壮成长吧!”

如今的我更要珍惜学习机会,在实践中锻炼本领,在磨砺中成长才干,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投入到祖国建设之中,以实际行动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这样也不辜负自己求学之路上的这十年,光阴荏苒,未来可期!

——李彬玮《我求学之路上的这十年》

作品简介

笔者作为00后的一员,见证了新中国发展最快的一段时期,拥有强烈的民族的自豪感和荣誉感。一路走来,伴随着自己的生活、学习,见证了党在教育和民生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为此笔者以一个00后大学生的视角讲述了自己这十多年里从农村到城市求学的经历,以及这一路上党和国家帮助贫困学子走上求学之路的故事。


|李彬玮

编辑|罗文艺

审核|李彭熙

指导|黄顺红